今天是:

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政策公告

申论资料

行测资料

公基资料

面试专题

试题中心

关于我们

培训基地:南京 | 淮安 | 连云港 | 宿迁 | 盐城 | 徐州 | 镇江 | 泰州 | 扬州 | 南通 | 常州 | 无锡 | 苏州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面试专题 >> 辅导 >> 内容
面试实战攻略:三个关注(社会热点)
致远教育          发布时间:2014-11-21     点击:    

第二讲 三个关注不得了

第一节 关注热点少不了

一、社会热点分类

所谓社会热点问题,是指大家都很关心、平时都很关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是社会热点问题,它不是经济热点;也不是政治热点;也不是文化热点。

社会热点问题有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直接关系到我们个人的利益,我们每个人都跟它息息相关的;我们每个人能够切身感受到,对它非常关注,经常讨论的这些问题。

作为公务员面试考生,需要思考和讨论的应该有三个问题(基本思路):第一(是什么----基本认知),当代中国现在面临的有哪些主要的社会热点问题;第二(为什么----分析原因),我们对这样社会问题怎么看待它,比如说,它有哪些特征,这些热点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有哪些特殊的原因,我们应该如何认识;第三(怎么办------应对策略),就将来怎么应对这些社会热点问题,有哪些应对的策略? 

(一)主要社会热点问题

【分类一】结构性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什么)。是因为整个社会结构变迁所导致(为什么)。

【分类二】发展性社会热点问题(是什么)。是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很重要,甚至是不好的问题,比如贫困问题(为什么)。

【分类三】心理性社会热点问题(是什么),是人们心理层面出现社会热点问题(为什么)。

1、结构性社会热点问题。是指因为社会结构变迁本身所带来的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在这个领域,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社会热点问题;一个是财富分配失衡问题;一个是人口问题。尤其是人口结构问题。

2、发展性的社会热点问题。所谓发展性的社会热点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平常意义所说的社会问题,在发展过程中,普遍会遇到的一些问题,第一,农民工怎么办的问题。第二,工作怎么找的问题;第三,环境怎么保护的问题,资源怎么利用的问题。这三大问题,现在都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现代化过程中伴生出来问题,这些问题,目前为止都还没有找到答案。但是老百姓都非常关心,是社会热点问题。

3、心理性的社会热点问题。所谓心理性的社会热点问题,是指各种社会热点问题集中反映在人们的社会心理上层面上的问题。比如社会心态释放问题,我们经常说,有一部分中国人不讲道德;有一部分官员不讲官德;有一部分企业家不讲职业道德;有一部分工人不讲职业道德;有一部分什么社会成员不讲社会公德。道德释放问题,道德滑坡问题非常明显。另外信仰缺失,整个社会普遍老百姓没有什么信仰,一部分共产党员丧失了信仰,一些领导干部丧失了信仰;还有漠视法律,不重视法律等这样一种现象也比较明显。

一是社会心态释放问题。具体表现道德滑坡、信仰缺失、漠视法律这三个方面。

如果道德起作用、法律起所用、宗教信仰起作用的话,整个社会是比较平稳的,老百姓的心态是比较知足的。但我们中国因为这个社会心态释放,结果导致老百姓这个心态上表现出很明确的不安全感、不缺确定感,老百姓都很焦虑。有一部分社会群体比如说新生态农民工、下岗失业工人,甚至一部分人甚至是愤怒的,在社会心态这一块他不仅焦虑甚至是愤怒的。这样的话,我们心态就比较不稳定、不平和。我们的社会相对而言,他整个这个沸点、燃点就会比较低。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这一块出现安全动荡的可能性就比较大、社会比较威胁比较大。

二是社会病态问题。比如说黄赌毒这些东西非常流行,这是社会病态问题。同时社会现在压力比较大,精神病的发病率也比较高,自杀率也比较高,这需要人们帮助的心理问题。同时由于整个人群,权利的意识日益突出,后现在的一些因素的影响,不仅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而且是传统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型;现代社会也在向后现代社会转型,很多后现在的东西,以前过去不拿出来说的东西,比如说同性恋问题、吸毒问题、妓女问题。现在后现代的思想,越来越突出过后,像同性恋问题他越来越突出,他站出来了,以前我们演霸王别姬都还不大好意思。甚至刘烨他们这些人演的这个《蓝宇》这种电影都不允许公映,但后来像《断背山》这种电影,反映同性恋这种电影越来越多,所以我们老百姓对他们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同性恋问题,不仅仅是管理问题,还有服务问题,也是整个生存权问题。以前妓女,我们叫妓女。现在我们政治的说法应该叫性工作者,也有人权问题。还有些吸毒人员,也有一个生存问题,还有一个人权问题,所以这种问题,都反映了人们心理上的一个变化,具体的一个表现形式,这种效果让我们感觉社会热点问题很多,表现形式很复杂,让我们感觉这个社会热点问题是纷繁复杂、目不暇接。

(二)社会热点问题的基本特征

我们对社会热点问题要有总体认识,是因为社会热点问题举不胜举,举了一部分社会热点问题,还可以举很多,但是,如果我们用结构性、发展性和心理性三个关键词把它囊括起来,很多社会热点问题就可以分门别类把他放在这个三个大个问题里面来分别谈了。

5个基本特征:

第一,伴生性。是现代化过程中伴生的现象。都是它的伴生物,很多都具有共性。也就是说,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伴生的现象,在几百年以前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在现在的发展中大国,巴西印度这些国家,它也都具有这些社会热点问题。比如说财富分配失衡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新型生存权问题,焦虑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伴生的现象,是共性的问题。所以,我们要看它随生性,不要过于极端,就是说这个太严重了,对中国不好之类的,应该理性的分析,有些是这样一个问题,是有些原因的,是半生的。

第二,交错性。很多社会热点问题,是时代不同原因,是不同时代的问题交错在一起。比如说贫困的问题,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问题,比如说同性恋问题是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不同时代的问题在中国现代是公生的,不同原因的问题相互之间交错,比如说住房问题,看病难问题,这些不同的社会问题,它们的根源都是财富分配失衡问题。财富分配失衡问题也有可能导致老百姓的焦虑,社会心态失衡。所以,不同时代的问题是交错的,是互动的。

第三,整体性,社会热点问题,看上去是一个一个的,某个人得了癌症看不起病,看到的是一个个别现象问题,实际上它是整体的,它是一个人群,比如说弱势人群都看不起病,比如说农民工没有工伤保险这个问题,它是一个整体性的问题,应该从宏观上、整体上来看。

第四,复杂性,所有的这些社会问题要解决起来非常复杂。

第五,生长性。很多社会热点问题现,并不是已经到了顶点了,到最坏的时候了,或者是到最复杂的时候了。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推进,这种社会热点问题将来可能还会进一步生长。比如说财富分配失衡的问题,现在中国严重失衡,我们中国现在正在通过扩中、扶低、调整高、打飞这几种做法,把它们这个财富分配严重失衡现象稍微缩小一点,把这个现象稍微弱化一下。比如说性别比例失衡问题,如果计划生育政策不进行微调的话,这个性别比失衡问题还会高危运行。比如说老龄化问题,现在我们只看到一个苗头,很多大城市,上海、北京,看出来老龄人特别多,但实际上全国的老龄化程度,最高峰时期还没有到来。将来的二三十年实际上是它的高峰期,老龄人会越来越多,他就是生长性的。比如说少子化问题,孩子很少,现在我们已经看出来了。我们很多小学招不到学生,很多小学毕业生、初中毕业生人数在减少,而且未来更明显,所以这个具有生长性。还有些社会问题可能会恶化,就是说比过去更糟糕了。比如说黄赌毒问题,如果处理不好的话肯定比过去更糟糕。比如说环境污染问题,如果你不搞生态文明建设,或者生态文明建设搞的不好的话,它可能会恶化,环境污染问题更糟糕。所以具有生长性,这是它的第五个特征,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我们要看到它的生长空间,然后提出相应的对策,才能够积极应对。

(三)社会热点问题的主要成因

社会热点问题的形成和发展,有哪些主要的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热点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热点问题?尤其中国社会热点问题跟美国相比而言,好象更多,更加难办,政府的压力更大。

第一,社会转型。中国正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这样一个转型的时期,我们叫社会结构转型,从传统的、封闭的、落后的、不开化的这样一个社会结构,向现代的、开化的、城市的这样一个灵活的现代社会结构转型。这种结构转型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宏观的、隐藏的社会现实,我们平时感觉不到,但实际上一直发生的。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加速、快速转型的时期。但这个转型本身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人口问题,财富分配问题。中国很特殊的一个现象就是,中国同时在进行两个转型。一个是经济结构转型,一个是社会结构转型。所以,以前我们的文件里经常会说“我们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同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这是两个转型,但现在我们看到各级正式的文件里边,基本上不再提“计划经济”这四个字了,也不再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个说法了。现在的说法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了,我们将来是进一步完善的问题,调整结构升级的问题,是经济发展发生转变的问题”。所以经济这一块我们慢慢转变,但是我们现在文件里面经常会说,“社会结构正在深刻调整,社会利益结构正在急剧变迁,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利益冲突日益突出”。这种说法越来越多。说明我们的社会结构变迁滞后于经济结构变迁。我们的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变迁的差不多了,到中期了,甚至过了中期了,慢慢向后期转变了。但我们的整个中国社会结构转变的非常慢,它的人口结构,它的资源配制结构,整个阶层结构,整个社会的组织结构,整个老百姓的社会心理结构,这个几大社会结构它都在慢悠悠的转型,它转型的比较慢。结果我们现在文件里整天就提“社会结构”这个问题,经济结构这一块,我们不再提计划经济了,是个调整升级的问题,所以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整个转型,它们之间不配套,或者是说是“社会结构转型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转型”,这是问题的关键。因为你滞后,所以你跟它不配套,导致很多社会热点问题就突出了。比如说我们现在经济结构转型到中后期的话,那我们的人口结构也应该到中后期。比如说我们经济结构转型的差不多的话,那我们的人口数量、人口结构问题应该解决的差不多了,有基本的对策了,少子化问题也基本扭转的差不多了,性别比失衡问题,采取了很多对策了,初步遏制了它的这个局面了。如果真的是这样一个结构的话,那就跟经济是比较配套了,但实际上我们基本上是对这个问题没有破题,现在还不知道怎么解决,所以这样的话,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之前就不协调,不协调过后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我们都感觉这个问题很关键,很重视,但怎么解决我们不知道。我们整天在讨论它,结果它们就变成了热点问题,不配套结果导致很多社会热点问题突出,这是第一个特殊的现象。

第二,时空压缩效应。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一个特殊的效应,叫时空压缩效应。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中国的各个方面的改革发展,很多任务是集中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集中完成的,结果压力特别大,问题特别多。我们跟西方比较一下,可以发现,西方大概是500多年之前开始搞文艺复兴,三四百年以前搞工业革命,两三百年以前搞的是政治革命,100多年以前搞的社会革命,50年以前搞的是生态革命,所以它整个时间是有点错开的。搞了500,比如500年以前搞文艺复兴的,搞思想文化艺术发展繁荣,400年前、300年前搞的是工业革命这些东西。200多年以前,真正成功的法国大革命、政治革命,200多年以前才开始真正的美国的革命,才真正的完成。150年以前才开始正式搞这个大规模的城市化,像法国、德国、美国的城市化,都是150年以前到100年前,甚至80年前才完成的,二战以前才结束的。1960年,甚至1970年过后,西方国家才开始搞生态文明建设,搞生态革命,所个它整个时间,不同的事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领域的事情是分布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年份实施的,拉的时间段非常长。

所以一个时代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它指明了一两个主要问题。比如说美国独立的时候,它的思想文化上已经基本上自由、平等、博爱这些问题也基本上完成了,所以它更著名的是搞的是政治革命。政治革命完成过后,紧接着搞了社会革命,搞的是西进运动,到了二战结束以后,它才开始搞生态文明建设,开始搞这个绿色和平运动,环保运动这些东西。从它的政府来说,这个事情是拉开的,时间段拉的比较长,拉了500年。而我们中国改革,是开放过后,30多年之内,把这个经济建设、社会变革、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现在的文化现代化这些事情,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它是整个压缩在30年之内压缩了,把时间和空间都全部压缩了,压缩过后,在一定的时间段内,30多年之内,你必须把事情全部完成。已经做了30多年了,未来二三十年,比如说到2020年必须全面小康社会,到2050年建成中等发达国家,不到100年的时间,七八十年时候,你要把西方发达国家500多年时间干的事情干完,所以结果时空压缩。社会问题是集中爆发,而且压缩在一起之后,各种严重的社会效应非常明显,相互之前的互动性非常明显。结果导致我们很多问题,好象感觉中国社会问题特别多这种感觉。因为我们是后发性国家,我们的任务非常繁重,我们要赶超,在赶超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很多社会的热点问题,而且这个社会热点问题会形成连锁反映和互动效应,连锁反应、互动。这是第二个特殊的现象,整体上要有认识。

(三)社会热点问题应对策略

1、全力推动社会阶层结构中产化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后实现的是共同富裕。政府工作报告里面说,我们未来中国要形成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的社会结构,共同富裕和这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的社会结构,就是说,穷人会很少,富人也会很少,大部分的人的收入差不多的。这叫共同富裕,叫橄榄形的社会结构。按社会学的说法,那就是中产化,就是阶级的中产化,阶级仍然是原来的,但是阶层,工人和农民这两个阶级内部,不同的阶层,有很多阶层,这种很多阶层,他们的收入,他们的声望,他们的财富差不多的,这就是所谓的共同富裕。中产化过后有以下几个好处,它会把很多社会热点问题都消灭掉,没有社会热点问题。

第一个原因,中产化过后,这个社会比较稳定,因为中产阶层是处在上层和下层之间。当中产的人数占大多数的时候,底层穷人和富人想打架的话,打架打不起来,冲突不起来,因为穷人太少,富人太少,打架的人少,拉架的人多,这个整个社会比较稳定,不容易出现冲突。第二个原因就是,当中产阶级占主导地位过后,中产阶级是最喜欢消费的,所以中产阶级一但消费占多数,整个社会的内需就够了,经济发展就有持续发展的动力。第三个就是中产阶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他愿意跟别人交往,他跟上层交往也行,跟下层交往也行。第四个原因就是中产阶级喜欢改革,喜欢改良,但是他不喜欢革命。他是消费的前卫,政治的后卫,所以这样的话,如果中产阶级占主导地位的话,整个社会就比较稳定,而且我们都知道,如果中产阶级占主导地主的话,那财富分配失衡的问题就解决了,财富分配比较均匀,大部分得到的都比较多,都比较满意,财富失衡问题就解决了。

第二个原因,中产阶级一般不会多生孩子,也不会少生孩子。我们是美国中产阶级就是一对夫妻,一栋别墅,两辆汽车,一对儿女,一条狗,这是他们中产阶级的一个标准,美国梦。中产阶级不会生10个、8个,也不会不生,一般生两三个比较常见,所以人口问题,少子化问题,老龄化问题,中产阶级能够自己养老,包括看病问题,医疗问题,住房问题,对中产阶级来说都不是很大的问题。另外农民工都变成中产阶级,这个农民工问题就没有了。还有一些社会心态问题,社会交流问题,中产阶级就不会那么焦虑了,大部分都差不多,整个社会比较稳定。预期比较固定,比较确定的话,这个社会很多热点问题就不成为热点问题,大家觉得很正常的一个问题,不是问题了。中产阶级占主导过后,社会热点问题会很好解决。

2、应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制度创新

现在我们对社会中产化有一个总体的说法,但是如何推进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如何实现中产化?在很多方面需要很多制度创新,很多具体的制度创新,如果制度创新能够做的比较好的话,那我们中产化就能够实现,很多社会热点问题就变成社会常态现象,那就比较好解决。但是实际上我们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等这些方面,都可以做很多工作,但到目前为止还仍然不是很全面。

第一,教育制度创新

教育是中产之基,就业是中产之本,收入是中产之源,社保是中产之盾,社会管理、社会安全、社会稳定是中产的愿望。如果我们在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领域做的非常好的话,或者做的比较好的话,我们中产阶级就会越来越壮大,人数会越来越多,所以各个方面都需要有制度创新。比如说教育,我们具体说一说,教育这一块,我们说了,它重点是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问题。另外是大学的扩招问题,如果一个人能够上大学的话,那这个人肯定是中产阶级。所以教育这个问题非常关键,现在问题的关键就是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导致强势的人群能够接受好的教育,弱势的人群要不得不到大学教育。比如说不参加高考,比如说直接考不上高中,要不即使考上大学的话,也考上比较差的大学,是这样的一个结果。所以这个教育一定要进一步进行调整。比如说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美国,美国以前不同地区对教育资源分配也不均匀,所以美国当时在很多州,有些州就采取立一个法律,叫前10%法。所谓前10%法就是说,我不管你是在市中心那个好的中学上学还是在郊区普通中学,还是在农村中学上学,只要你在我这个州里面上学,颁布前10%法,只要你的总体测评成绩是你这个学校的10%,排名是你这个学校的10%,那么你上大学的时候,你申请大学的时候,就可以在这个州范围内所有的名牌大学,你都可以申请,对方不允许拒绝。除非你人品有问题,道德有问题,犯法了什么之类的要拒绝,否则不允许拒绝。这样的话,很多人就不愿意往市中心跑了,我在农村中学上学,只要我的成绩比较好的话,我也能上比较好的大学。在以前,美国有些州去采取过这种前10%法,在我们中国就没有。我们中国无择校城市就很少出现,现在我们中国比如说按人头分配重点大学的入学名额,分配到每个省去,这种做法都没有。所有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仍然比较不均匀,而且教育这块改革很可能出现一种跑步机式的改革,表面上该改改,,实际上很多既得利群体不愿意改。导致穷人的孩子,弱势者的孩子,仍然无法得到好的教育,这是问题的关键。如果要实现普遍的中产化的是话,那所有的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能够上比较好的大学,接受比较好的大学教育,这样的话所有人都能公平的成为中产阶层。

第二、就业制度创新

就业现在关键是,对我们中国来说,我们说是充分就业,和谐就业,体面就业。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有就业岗位,第二就是不打起来,至于体面就业,劳动者尊严问题,是未来的事情。我们现在首先要有工作岗位,第二就是岗的产方,支方,和这个企业跟工人之间关心比较和谐。所以我们现在重点推的一个是充分就业,通过各种方式让大学生,让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什么就业服务周,就业服务月,这些东西,春风行动啊这些说法,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仍然无法解决很多就业问题。另外一个和谐就业,现在是问题的关键,由于工人的工业权利意识日益增加之后,他们对工资,对社保,对时速,对工作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结果整个跟支方之间的关系可能会比较紧张。现在我们在各地推行的这个工会、支方和劳方这个双方协定,双方工作协商这种制度很多国家都在推行。我们国家现在也在慢慢的做,希望能够比较和谐的就业。当然未来的关键是体面就业。就业的人,无论是在打扫大街,还是打扫厕所,打扫卫生,还是当国家的总统、总理,还是当总书记,还是高级白领,金领阶层,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工作是适合自己的,我干这份工作我觉得很体面,很有尊严感,我干工作的时候不会愁眉苦脸,我扫大街的,我很开心的唱着歌扫大街。就是说我们觉得这个很合适,我就这个能力,我干这个工作我觉得挺好的,我觉得很有价值,我把这里扫的很干净,挺高兴得。这种劳动的尊严感、体面感,可能是未来我们努力的方向。真正的中产阶层,都会觉得自己的工作比较体面,比较有尊严。

第三收入制度创新

收入是中产之源。没有固定的收入,这个中产只是个壳子,没有本质。我们收入这一块,基本上我们国家采取的措施是托低,是把最低工资标准不断往上提,然后扩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高,把过高收入人群调节一下,然后打灰,对黄色收入、黑色收入、灰色收入进行大力的打击。打击贪污腐化,投机打靶这些做法。现在问题的关键就是收入,尤其是我们劳动收入首先在整个收入分配格局过程中占的比例太低,应该把这个比例提高。另外在切蛋糕过程中,切的比较均匀一点,初次分配这块应该分配比较好一点,比较公平一点,让老百姓更加服气一点。所以要把收入分配这一块搞的更好一些。

第四,社保制度创新

社保是中产之盾。在我们中国目前来说,它是制度不衔接是问题的关键。

未来要把不同的制度衔接起来,比如说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人员,他们的标准差距太大,应该缩小差距,甚至统一,城乡之间的衔接,城里的养老保险和农村的养老保险,地区之间的衔接,比如说甘肃的,青海的和北京的,他们看病、医疗保险能够衔接。这种衔接是未来我们工作的重点。当然还有做实账户的一些做法,我们现在很多账户,比如说养老金账户,现在很多是空帐在运行。这样老年人越来越多之后,空帐运行无法做下去了,他们都需要把自己的钱拿出来,国家还要拿其他的钱来养他们。就这样的话,必须做实个人账户。甚至长期可以考虑延迟退休。延迟退休这种做法就是说因为国家付不起养老、社保这些费用,这样的话,我就不再是55岁、60岁退休,是62岁、63岁退休,就是弹性退休制度。就是说如果是60岁规定可以退休,但是如果你62岁退休的话,我给你涨退休金,65岁退休的话,涨的更高,68岁退休的话,涨的更高。美国就采取这种做法,鼓励你推迟离职,美国没有退休的这个概念,但是领养老金,你65岁领养老金还是67,还是50岁,你看情况。你越往后推迟的话,你领养老金的这个水平越高,弹性退休。这种做法可以保证 交钱的中产阶级多,领钱的中产阶级少。所以这样的话,就能够运转下去。

第五,社会管理创新(安全稳定

中产阶级是政治的后卫,当中产阶级占人数很少的时候,他这个穷人和富人打架的时候,他绝对不敢吭声,他躲在边上,打完过后,谁胜利了我就跟谁。当中产阶级占绝大部分,80%、90%都是中产阶级的时候,那整个社会就很稳定,所以我们社会管理这一块,工作相对而言比较好做一点。它这个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但这个中产阶级又有一个问题就是中产阶级比较喜欢民主,比较喜欢自主,社会管理如果按传统模式来做的话,按中国过去传统的这个模式来做的话,很有可能出现压制社会的现象,甚至侵犯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的现象。如果做的不当,就有可能出现这种现象,所以中产阶级就无法忍受这个东西。所以将来社会管理关键是稳定与活力之间如何共存的问题。一方面,社会比较稳定,看上去很稳定,和团结,甚至很和谐。但另一方面,它要有活力,如果按过去这种方法,压制型的方法来做,甚至一些检查社会这种方法来做的话,社会没有活力,然后整个社会就是大家都不敢吭声,都不敢吭声这种现象都会导致整个社会没有活力。没有活力的话,中产阶级无法忍受,他可能会闷在下面,然后最后聚集爆发,最后导致社会长期不稳定。所以这个社会管理是中产之愿,但是如实现管理和活力的并存呢?是社会管理这一块未来制度创新的重心,所以如果要应对社会热点问题,关键是中产化,但是要实现中产化,还要靠各个领域内的制度创新,当整个社会中产占主导地位的话,八成皆中流,九成皆中流的话,整个社会就会比较和谐稳定。很多社会热点问题就不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了,它只是社会的常态现象,人们会很理性的看待它,整个社会就会比较和谐。

二、社会热词解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演讲素材参考文章)人民日报评论员: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

——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创造奇迹,也要在精神文化上书写辉煌。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焕发什么样的精气神,才能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攻坚克难?在追逐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弘扬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强大?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三个“倡导”,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发展起来以后的中国,对精神信仰、伦理道德、社会风尚的关注更甚以往,对主流价值和共同信念的归属感尤为强烈。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的热烈讨论,折射出人们对道德良知的珍视与焦灼;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司法公正一再成为舆论焦点,道出了人们对社会规则的态度和期望;构建现代文明的国家理念,体现了为公民营造踏实的幸福感、让国家铸就更强软实力的理想和追求。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三个“倡导”的指导要求,正对应这三个层面的时代要求,可谓大势所趋、正当其时。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热议、产生认同、赢得共鸣的原因所在。

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失去了理想信仰,内心没有约束,行为没有顾忌,再多的外部要求,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丢失了主导价值,没有了明确准则,冲破了道德底线,再丰裕的物质生活,也难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就是在寻求国家的价值内核、实现社会的共同理想、构建国民的精神家园。在这样的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从知与行的角度,发掘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意识,外化为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才能产生凝聚力、焕发战斗力,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我们就能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不仅为国家发展助力,更为民族进步铸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人民的利益】不只是物质生活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保证人民充分享有基本人权、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

【城乡平等】就是要废除户口管理制度,消除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区别,让人民根据工作和生活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自由迁徙。

【官民平等】就是要废除官员特权,让农民、工人的养老金和社会福利不低于公务员。

【教育平等】就是要使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受到同等质量的教育。

【人权】(基本人权或自然权利)是指“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它主要的含义: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合乎人权的对待。人权的这种普适性和道义性,是它的两种基本特征。人权的基本内容,以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最为权威。

【民主】从其字面上来看,代表着由人民统治。至于民主的统治方法、以及其“人民”的构成范围则有许多不同的定义,现在一般是指由多数进行统治。民主通常被人与寡头政治和独裁政治相比较,在这两种制度下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于少数,而没有如民主政治由人民控制。

【宪政】又称立宪主义,是一种主张以宪法体系约束国家权力、规定公民权利的学说或理念,宪政的根本作用在于防止政府(包括民主政府)权力的滥用,维护公民普遍的自由和权利。

【法治】是指一个法律信念,在某一社会中,法律具有凌驾一切的地位。所谓“凌驾一切”,指的是不单止任何人都必需遵守、甚至是管治机构的包括制订者和执行者本身亦需要,而法律本身亦被赋与一个非常崇高的地位,不能被轻慢。政府(特别是行政机关)的行为必须是法律许可的,而这些法律本身是经过某一特定程序产生的。即,法律是社会最高的规则,没有任何人或机构可以凌驾法律。

【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深情地阐述了“中国梦”。他说:“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提出,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心渴望和高涨热情,同时提出了一个亟待阐释的重大课题,即中国梦该怎样解读,究竟有哪些特定的内涵。弄清楚中国梦的特定内涵,对于引导人们准确理解中国梦并为之努力奋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老“三难”】“看病难、就业难、上学难”这“老三难”还没抖搂清楚,“养老难、入托难、出行难”的“新三难”又摆在面前。

【老虎、苍蝇一起打】2013年,中共中央始终秉承“老虎、苍蝇一起打”,省部级的高官接二连三的落马,同一时间,反“四风”取得的成效非常显著,公款吃喝以及送礼等百姓“身边的腐败”无处安身。真真切切的变化,使得群众看到了中共中央反腐的坚强决心。今年,怎么样将党风廉政建设以及反腐败斗争不断向前推进,还会有什么样一些“大老虎”被政府所揪出,怎么样真正通过制度将权力给管住,怎么样把作风建设做到常态化长效化,群众抱有极大的期待。

【分配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的进度将成为各方关注中国改革整体进度的一个窗口。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与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相比,有了一个更高的视角。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缩小收入分配怎么表述,更为引人关注。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实施细则有望在2014年出台。“提低、扩中、控高”被公认为是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思路。要通过改革,消除初次分配领域的不公,对中低收入者减税,控制高收入,并消除社会保障上的待遇差异,最终形成“橄榄形”的收入分配格局。这是政府的思路。

《决定》突出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2020年上缴红利提到30%,更多的是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也会引起人们对企业界的关注。

【经济运行】风险仍在加大, 经济增速7.5%左右。2013年末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14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再次定为7.5%左右 。这个数字显示出一方面要继续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放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今年没有能够带动经济快速反弹的动力,改革启动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塑造经济增长的动力。经济还将围绕7.5%这样一个中枢窄幅波动,增速可能略低于2013年,主要考虑到目前的利率上升、融资成本高企可能对固定资产投资产生一定抑制作用,而消费和进出口的增速可能与上年持平。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风险点很多。外围环境,QE退出,产能过剩,金融风险,债务隐患,楼市泡沫,潜藏的风险在不断积累,对短期和长期的经济运行均构成威胁。2014年经济增长还面临产能过剩的制约。产能过剩首当其冲的是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这不仅是某一个年度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是未来几个年度需要解决的。产能过剩会制约需求水平,进而制约我国的经济增长,这是最大的风险点,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企业改革】国企改革方案出台,期待混合所有制发展。2014年是改革年,国企改革将成为三中全会深化改革路线图中的主要抓手和投资热点密集领域。国企改革在诸多改革中的确定性最大。备受关注的国企改革总体方案有望在2014年揭开真容。2014年国资国企改革将在界定国企功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企业内部改革、完善监管体制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开展工作。在以后一段时间内,将会出现混合所有制改制的高潮,出现民营经济组团与国有企业相融合的现象;国有企业将退出一部分竞争领域,转型升级到产业链更高的层次去。但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可能会遇到较大阻力。民间投资空间的释放以及土地市场的改革虽然有利于相应投资板块的提升,但改革的复杂性和渐进性决定了民间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在2014年难有大幅提升。

【机构改革】新举措呼之欲出,转变职能是关键。行政体制改革将要动真格的。一要在“分权”上推进,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二要在“转职能”上推进,以转变职能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稳步推进大部制改革等;三要在“减权”上推进,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和下放市场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等。

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3年岁末,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即决定成立上述机构,由习近平任组长。这被解读为“有利于突破利益固化对深化改革的障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进行了6次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这次可望在2008年大部制改革基础上,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成熟先行地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生态文明】雾霾笼罩,“美丽中国”面临考验。笼罩140万平方公里的雾霾、地下水大面积污染……高污染、高消耗的传统发展方式再受拷问。18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罔顾生态环境的事件仍时有发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会进一步提出,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与此同时,PM2.5监测指标也会再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与2013年“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相比,尽管工业依然是节能的重点领域。但是“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是2014年的新措辞。其实,“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参与,这意味着我国工业节能的着力点将从“淘汰落后产能”,逐步过渡到龙头企业的设备升级。

【新型城镇化】新规划将面世,“大城市病”困扰多多。中国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2%,但城镇化也遭遇诸多困扰,对城市居民而言“堵车、污染、内涝、房贵”等“大城市病”困扰多多,对农民而言“被上楼”、“半城市化”等问题也仍待解决。酝酿已久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在今年出台也成定局。2013年底先后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均提出,要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人们期待在两会上看到其更明确的路径。

在两会上将引起关注的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问题。一些地方盲目拉大城市框架,滥占耕地、乱设开发区,不断扩大城市面积。失地农民的数量还会大量增加,不仅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而且势必进一步加剧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问题。一些城市布局结构不合理,城市规划和管理脱节,影响城市运行效率,一些城市“城中村”和“城市贫民区”问题比较突出。

【国际关系】外交看点频仍,企业走出国门有机遇。去年习近平、李克强7次迈出国门,访问22个国家,接待60余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来华,同300多位外国政要会见交流……新的一年面临可能存在的反弹压力,如何“中场守住”,挑战不小。两场贵宾云集的“主场外交”看头十足:时隔13年,APEC峰会再回中国,将于今年秋季在北京举办;亚信峰会将于5月在上海举行。大国关系方面亦是看点频频。中美在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方面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中俄在投资、能源、高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有可能取得新突破,中欧在落实《2020战略规划》、实现双方发展战略的对接方面将会有新举措。鉴于安倍日前的“拜鬼”行径,中日关系料难“破冰”。

友好合作仍是今年中国周边外交的主基调。中国将在2014年主打经济外交,谋求与东盟关系的“钻石十年”,积极经营与南亚、中亚等关系,打造稳定友好繁荣的周边战略依托。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加速。

以上是必须关注的相关热点热词,更多的热点考生可以参阅“人民网”、 “半月谈”。

本类推荐

没有

本类固顶

没有